科普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,这是造就千千万万科学技术人才的一项基础性工程。“先有科学技术的成果,才能普及,但如果没有千千万万科学技术爱好者,不产生千千万万的科学家,科学技术的成果又从哪里来?所以说,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同等重要”。
根据执法检查报告,,,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.56%,对于一些科研院所、高等学校、科技型企业,科普工作仍属于“软任务”“软指标”,普遍存在重科研轻科普、科研与科普相脱节的现象。
(资料图片)
重科研轻科普,在经费对比上更加明显。8月31日发布的《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》显示,2020年全社会科普经费仅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0.7%。2020年,全国科普专职人员只有24.87万人,与14亿多的人口基数并不相称。由于实质性的考核评价机制缺失,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的认同度高、意愿强,但行动力明显偏弱。
“应该提倡专家办展览、办栏目,要真正下功夫办,像搞科技创新一样认真地来办科普。”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冷溶表示,我国的科技人才有很多,要鼓励他们去从事科普教育事业,提倡大科学家写科普著作。“关键是要在年轻人中建立起爱好科学、崇尚文明、奉献真理的理念,而不是单纯的‘过于强调科技的现实功用价值’。”
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白春礼认为,科普法修订应充分体现“大科普”理念,明确科普使命与责任。“在构建大科普格局方面,要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,科协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全体行动,各行各业踊跃参与,大众传媒广泛传播,使各主体都能切实参与科普工作,形成不同主体间充分联动、深入合作的共治局面”。
把科普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
“我们小时候,看书看的是《十万个为什么》《海底两万里》;打开电视,是《蓝猫淘气三千问》《海尔兄弟》。现在孩子看的动画片和书,感觉不如我们当年看得有意思。”山东济南的张先生在同学群里交流的时候,发现大家都有一样的困惑。
“这方面确实成了一个比较突出的短板。”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杨志今说,“现在致力于科普科幻文艺创作的有才华的作家、艺术家实在太少,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的科普科幻作品也不多,与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很不相称。”为此,杨志今建议关心和重视科普和科幻文艺创作,通过喜闻乐见的科普和科幻文艺作品,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。
除了科普产品和内容质量良莠不齐,执法检查报告还指出一些地市、县区科普设施偏少,社区、农村科普设施规模缩减。此外,一些地方重场馆建设、轻科普服务;一些科普工作重活动、轻日常,与群众实际需求契合度不高;一些地方科普人员专职力量不足、讲解队伍不稳定,科普场馆有“展”无“教”。
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叶双瑜还反映,现在不少农村、社区的科普设施陈旧老化、管理不善,有的甚至变成了棋牌室。对此,他建议在城市发展、乡村振兴建设规划当中,应把科普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,提出明确要求。
“执法检查发现绝大多数设区的市没有科技馆,县区一级的科技场所或青少年科技中心更少见。”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马志武建议,修法时可以考虑规定设区的市应该建设科普场馆,县(区)一级可与公共文化中心合并建设。
让专业人员占领科普阵地
在某个电视台还是祖传苗医,换个台就成了蒙医,没过多久又变成糖尿病专家、高级营养师、、、几年前,一位银发老太太出现在多个地方电视台,推荐药品、保健品,被网友戏称为“虚假广告表演艺术家”。如今数年过去,一些假科普、伪科学找到了新的“马甲”。
自媒体时代,成就了不少传播科学知识的网红和博主,但海量信息中难免良莠不齐、泥沙俱下,吸引眼球骗流量者有之、贩卖焦虑引关注者有之,给公众带来不小困扰。
对此,有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组成人员建议对网络科技传播的科学性、严肃性从法律上予以规范,通过加强监管,用科学精神、科学思想占领科普阵地。
Copyright 2015-2022 亚洲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22870号-9 联系邮箱:553 138 779@qq.com